about

反应烧结碳化硅炉晶升股份:8英寸碳化硅设备量产背后的中国速度

时间: 2025-06-24

  当全球半导体产业加速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迭代,碳化硅(SiC)正从实验室走向量产车间,成为新能源汽车、光伏逆变器、智能电网等领域的核心赛道。

  在这场技术革命中,晶升股份(688478.SH)作为国内半导体级单晶炉及碳化硅设备龙头,凭借技术突破与战略卡位,不仅站上了行业风口,更以扎实的财务表现和清晰的战略布局,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。

  2024年财报显示,晶升股份全年实现营收4.25亿元,同比增长4.78%,在半导体行业周期性波动中展现出较强抗风险能力。值得关注的是,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由负转正,同比大增103.48%。

  2024年,公司研发费用4425万元,同比增长16.39%,占营收比重提升至10.41%,新增授权专利10项,累计专利数量增至95项,其中含38项发明专利。这种持续的技术投入,直接转化为产品护城河,其8英寸碳化硅单晶炉已实现批量供货,12英寸设备国产化率行业领先,晶体良率、生长速度等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
  在此前举行的投资者交流会上,晶升股份董事长李辉表示,公司的核心底子就是研发的不断创新和新技术的提升。公司研发费用高企,主要是因为公司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密切追踪最新的技术及发展趋势,积极开展对新技术的研究,不断研发新产品和新工艺,丰富核心技术,加快产品与服务创新,而这些投入,目前来看,有一些已经初见成效。

  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Yole统计及预测,到2028年全球碳化硅器件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89.06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29%。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市场,碳化硅渗透率提升空间巨大。

  碳化硅单晶炉是制造碳化硅芯片的核心设备,其技术门槛极高。中国碳化硅产业要想突围,必须攻克设备自主化的“卡脖子”难题。

  2020年,国内碳化硅产业尚处萌芽期,公司却毅然押注8英寸碳化硅单晶炉的研发。面对高温真空腔体设计、高精度温控系统、晶体生长工艺等重重难关,首创模块化腔室结构,将设备体积压缩40%,适配国内主流产线;开发CCD在线监测系统,实时追踪晶体生长状态,良率提升至国际水平;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超80%,摆脱对进口材料的依赖。

  2021年,晶升股份首台8英寸碳化硅单晶炉下线年,设备实现批量交付。从研发立项到量产出货,仅用4年时间。

  晶升股份从单晶炉向碳化硅外延炉、抛光机等设备延伸,打造“晶体生长-加工”全链条能力,这种纵向整合不仅提升了客户黏性,更在8英寸设备放量周期中形成差异化竞争力。

  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是碳化硅芯片的最大下游市场,其次是风光储能。随着碳化硅价格下行,也有望推进包括数据中心、AR眼镜等新领域拥抱碳化硅产品,带来更广阔的消费级市场空间。

  以AR眼镜为例,传统AR眼镜的痛点显而易见:光学模组笨重、散热效率低下、功耗居高不下,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设备的便携性与用户体验。而碳化硅的登场,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革命性方案。

  碳化硅的热导率是硅的3倍以上,这意味着在相同体积下,碳化硅材料能更快地将芯片产生的热量导出。同时,碳化硅的折射率高达2.65,远超传统光学玻璃(约1.5),这意味着相同光学性能下,碳化硅透镜的厚度可缩减至原来的1/3。这一特性为AR眼镜的镜片设计开辟了新可能——更薄、更轻的光学模组不仅能提升佩戴舒适度,还能通过波导技术实现更高的显示分辨率。三星、索尼等厂商已尝试将碳化硅集成到AR眼镜的微显示系统中,显著改善了成像清晰度。

  此外,碳化硅可在高达600℃的环境中稳定工作,且具备优异的抗辐射能力,使其成为极端场景下AR设备的理想选择。

  目前,苹果、Meta等巨头纷纷加速布局AR眼镜赛道。据IDC预测,2025年全球AR设备出货量将突破4000万台,碳化硅材料渗透率有望从目前的不足5%提升至30%以上。

  李辉认为,碳化硅AR眼镜的商业化进程,正在需求爆发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加速到来。下游需求端爆发,传导到上游,尤其设备端,那就是可持续的增量发展空间。

  当行业追逐短期热点时,晶升股份持续深耕半导体设备底层技术,以碳化硅设备为支点,撬动国产替代与全球竞争的想象空间。

  在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化加速的背景下,对于投资者而言,理解其技术壁垒与产业趋势的共振,或许比追逐短期波动更有意义。

上一篇:公示 宁夏拟表彰200名区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!名单在这里碳化硅陶瓷阀门

下一篇:晶盛机电接待156家机构调研包括AmXyy Capital、Daiwa(Shanghai)CorporateStrategicAdvisyCoLtd、GREENCOURTLIMITED等碳化硅陶瓷阀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