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,温度测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想象在钢铁熔炉的高温环境中,或者是在煤化工领域的气化炉里,如何准确测量温度呢?这就要提到热电偶,一种神奇的感温元件。但光有热电偶还不够,它需要一个可靠的“护身符”——高温热电偶保护套管。这个小小的套管,却承担着巨大的责任,它必须承受住极端的高温、腐蚀和冲刷,确保热电偶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递温度信息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这个看似普通却至关重要的部件。
在冶金、化工、电力等行业,高温环境是常态。比如,钢铁行业的热风炉,拱顶测温热电偶保护套管需要长期运行在1200到1280摄氏度的高温下,甚至最高可达1300摄氏度以上。同时,还要面对高速气流的强烈振动和燃烧中产生的硫、磷等化合物颗粒的腐蚀。在煤化工领域的气化炉中,测温保护套管更是要长期运行在1400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。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,对保护套管材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。
想象如果保护套管无法承受这样的考验,会发生什么?热电偶可能会因为高温而变形或变质,甚至被腐蚀性介质侵蚀,导致测量数据失真,进而引发严重的生产事故。因此,选择合适的保护套管材料,对于确保热电偶的长期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。
制作高温条件下应用的热电偶保护套管,材料需要具备一系列特殊的性能。首先,它必须具备耐高温的特性,在热电偶温度测量上限使用时,不会产生变质和变形,并且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。其次,材料需要具备热强性,在热电偶使用温度下不会软化。此外,当保护套管必须浸入熔融金属、玻璃、熔盐及腐蚀性气体中时,它还应具备对这些介质的耐蚀性。材料还需要一定的耐温度剧变的性能,抗热震的综合性能,高热导率,以及小热膨胀系数。
这些性能要求,决定了保护套管材料的选用。不同的应用场景,对材料的要求也有所不同。比如,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,保护套管不仅要耐高温、耐腐蚀,还要能够抵抗高温冲刷和磨损。
保护套管材料主要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两大类。金属材料保护套管的特点是机械强度高、韧性好,以及抗渣性好。它们的耐高温性却不够理想,容易受到腐蚀。常用的金属材料包括不锈钢等,它们在普通温度下表现良好,但在极端高温下,性能会明显下降。
相比之下,非金属材料保护套管则具有耐高温、抗氧化等优点,但它们通常比较脆,容易碎裂,导热性也不理想,热响应敏感性差。因此,非金属保护套管的管壁通常比较薄,这带来了一系列问题,比如强度不足、易损坏等。常用的非金属材料包括陶瓷等,它们在高温环境下表现稳定,但需要小心使用,避免受到冲击。
在14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中,SiC(碳化硅)高温陶瓷成为测温保护套管的首选。SiC陶瓷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、导热性能、高强度、高硬度、低密度、较小热膨胀系数,以及良好的抗氧化、耐磨损等性能。这些特性,使得SiC陶瓷成为在极端高温环境下应用的理想材料。
普通SiC由于气孔率高,导致高温强度低、脆性较大,使用中容易导致脆断,从而污染热电偶丝,严重影响热电偶的可靠性。因此,作为测温保护套管使用的SiC材料,需要具备耐高温、抗氧化、高强度、高硬度、抗冲刷、耐腐蚀及耐温度剧变等一系列优点,才能确保热电偶在14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环境下长期稳定使用,满足冶金、煤化工领域的工业生产需求。
新型高温抗冲蚀保护套管: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理想选择
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,测温热电偶保护套管面临着高温冲蚀的严峻挑战。传统的不锈钢保护套管,虽然制备成本低,耐高温性可以满足要求,但抗高温冲蚀能力不足。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上应用时,使用寿命仅仅为30到90天,对锅炉的长效安全运行有较大影响。
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新型高温抗冲蚀热电偶保护套管及其制备工艺。这种新型保护套管大幅度提高了高温耐磨耐蚀能力,尤其适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用测温热电偶的表面防护。它不仅能够抵抗